营盘山,又名红旗山,也称为云顶山。位于茂县凤仪镇南2.5公里。遗址发现于2000年,至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房屋基址9座、墓葬及人殉坑5座、灰坑80余个、灰沟4条、窑址及灶坑等,还在遗址中西部发现一处类似大型广场的遗迹。 大型广场遗迹的硬土面之下发现有多座奠基性质的殉人坑,表明该遗迹在遗址的平面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应是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 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陶片以手制为主。从陶质陶色来看,以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泥质次陶、泥质黑皮陶为主。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为主,有少量矮圈足器,器型包括侈罐、深腹罐、碗、钵、高领罐、盆、瓮、带嘴锅、缸、宽折沿器、瓶、纺轮、陶球、穿孔器等。石器可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种,打制石器包括由大型剥离石片稍作加工而成的切割器、砍砸器、柠、石球(弹丸)、网坠等。还有少量个体甚小的陵石片磨制石器,包括斧、镜、长方形穿孔石刀、凿、项石等。玉器包括环钢形器等装饰品,以及壁形器、估工具及武器类的斧、钵、凿、穿孔刀、箭链等。细石器包括大量的石叶、石核,质地以渡石及水晶为主。骨器包括管、锥、针、削、箭游等。此处还有少量的蚌壳。
历史文化
姜维(202~264)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曾经到汶川平定边乱。姜维本是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维是羌族人,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早年任曹魏中郎,后投蜀汉,任仓曹掾,继升中监军、征西将军。蜀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攻魏,病亡五丈原军中,姜维等秘不发丧,摆脱司马懿追兵,从容撤回汉中。费袆死后,他掌蜀汉兵权,并升任大将军。景耀六年(263),汉中失守,姜维自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撤兵,魏将诸葛绪据守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桥头,断其归路,姜维从侧后进击,迫退魏军,乘势过桥,与蜀将廖化、张翼会师,据守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魏军10万被阻。因魏将邓艾出奇兵直逼成都,刘禅出降,姜维奉命投降。西蜀灭亡后,他还想利用钟会复兴蜀汉,参与魏将钟会叛魏,事败被杀于成都,可见出他忠于蜀汉的坚定信念。姜维在继承相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或许诸葛亮特别器重姜维,除了姜维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为姜维是少数民族将领,重用他不仅有利北伐,而且体现了“和夷”政策。县城背依的岷江东岸山梁上如长龙盘旋而卧的姜维古城,沧桑不改伟岸。沿着正在施工修建的姜维城盘山公路,来至点将台,置身茫茫天地间,顿生旷世沧桑之感。《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有一段关于蜀军与羌人作战的描绘:“忽见羌兵分在两边,中央放出铁车,如潮涌一般,弓一齐骤发。蜀兵大败,马岱、张苞两军先退……”后来蜀军是靠了天上的关公下凡相救,后来孔明的妙计才赢了羌人。假设这场战役就发生在姜维城外,这片土地就是当年的沙场。
风土人情
禁区一:法律严禁拍照的场所禁区范围:海关和机场禁区理由:涉及国家安全禁例: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海关和机场禁区都严禁随意闯入和拍照,即使是记者,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也不例外,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缴纳数额不菲的罚金。专家建议:近年来,很多国家的发电站、桥梁、大坝、港口、公共交通枢纽等以前并不是拍摄禁地的场所也纳入了限制拍摄名单,游客们事先探明。由于恐怖分子活动频繁,警察和海关有权对一切可疑人员进行检查。如果游客们在拍摄时遇到抽检,应尽量配合,以免造成误会。其他因涉及国家安全而禁止拍摄的场所主要还包括:军事防御设施和军事禁区;国家空军的管辖范围;国家通信部门控制的基础设施;所有被国家安全部门规定严禁靠近的电力设施、燃气设施、铁路、公路、航道及其他等。禁区二:宗教“禁区”禁区范围:各类寺庙(教堂)理由:宗教禁忌专家建议: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宗教问题都是相当严肃和谨慎的问题。面对宗教禁忌时,游客需格外小心,对各类寺庙(教堂)投入足够的尊重,在不允许拍摄的宗教区域一定不要随意“咔嚓”,更不能抱着侥幸心理。
--------------------------------------------------------------------------------------
开放:9:00-17:00
-------------------------------------------------------------------------------------- |